提到秦桧,许多人首先会联想到“千古罪人”和“奸臣当道”等负面词汇。从道德与忠诚的角度来看,秦桧的行为无疑是卑劣和狡诈的;然而,如果从职场的圆滑与手段来看,秦桧的应对技巧却堪称一流,他的处事能力令人称道。
秦桧的聪慧是显而易见的,他的后代中有一位在乾隆年间考中状元。乾隆帝在得知这位状元的身份后,特别询问了他祖先的背景,想要通过了解来检验状元的智慧。这位状元的回答可谓机智绝伦,展现了非凡的应变能力。
这位状元名叫秦大士,他的成就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时代。秦大士自幼便才华出众,10岁便能写诗作文,远超同龄人。他的书法也小有名气,在同龄孩子仍然依赖父母时,秦大士已能够凭借自己的诗词和书法为自己赚取零花钱,减轻家庭的负担。
展开剩余81%秦大士年仅23岁时便在江南贡院考中举人,经过多年的努力,38岁时参加殿试,并成功夺得状元。殿试由皇帝亲自监考,出题十分严格,因此考试规格极高。当乾隆帝看到秦大士的名字时,心中不免产生疑问:这个名字如此显眼,而且“秦”姓又如此显赫,是否与那个秦桧有关?出于好奇,乾隆帝亲自来到考场,众人面前问道:“你的祖宗是谁?”
面对乾隆帝的询问,秦大士冷静应对,巧妙回答:“一朝天子一朝臣。”这句话简洁却含义深远,既避开了与秦桧的直接联系,又展示了秦大士的机智,令乾隆帝对他产生了新的印象。
在随后的考试中,秦大士的文章展现了深厚的学识,逻辑严谨、见解独到,字迹工整清晰,令人印象深刻。最终,秦大士顺利夺得状元,按照当时的传统,他家所在的巷子也因此被命名为“秦状元巷”,可谓是光宗耀祖。
由于乾隆帝对秦大士的印象极好,再加上秦大士的才学出众,他很快被任命为翰林院修撰,参与了国史的编纂工作。此外,乾隆帝还任命他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之一。秦大士在这个职务上尽职尽责,公正无私,发现了许多才俊。例如,马元这位武状元便是在秦大士的推荐下前往西北边疆,为保卫国家英勇牺牲。
有野史记载,乾隆帝在秦大士考中状元后产生疑虑,经过一番调查,得知秦大士是清朝著名清官秦梓的后代。尽管秦家曾经有过秦桧这样的千古罪人,但并未影响到家族其他成员的仕途。秦大士虽然出身贫寒,但凭借自己的才华,年少时便通过诗词和书法为家庭减轻了不少经济负担。
秦大士一生秉持清廉公正的原则,为官清正,不谋取私利。虽然他曾在官场上担任重要职务,但他性格谦和,避免参与权力斗争。他曾因母亲去世,遵照传统,回乡守孝27个月。在守孝期间,他深刻感悟到了人生的无常与起伏。守孝期满后,秦大士回到京城,继续担任庶吉士,为皇子们讲解经典,并提供真知灼见。
尽管乾隆帝极为重用秦大士,他始终未曾沉溺于权力的斗争。随着父亲病重,秦大士申请长假回家照料父亲,并在此时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——不再复职。他深知官场险恶,权力斗争无时无刻不在,而自己已经在事业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,于是选择过上安稳的生活。
秦大士的长子秦承恩在陕西巡抚任上表现优异,还为父亲购置了明朝宰相何如宠的府邸,作为秦大士的养生之所。乾隆三十五年,秦大士进京祝寿时,众多同僚纷纷劝他重新出山为官,但秦大士婉拒了这些提议。他表示自己已经完成了事业,决定过一种宁静且自在的生活,常常游山玩水,或在家煮酒论道,享受着悠闲的时光。
秦大士的一生充满智慧与透彻,尽管他有能力继续在朝堂上施展才华,但他最终选择了远离官场的纷扰,过上了隐居的生活。他深知“伴君如伴虎”的道理,比起追求权力和名利,他更愿过一种平静自由的生活。秦大士的智慧和处世哲学,也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。
其中有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,讲述了秦大士和朋友们一起游览西湖时,大家途经岳飞的墓前,看到秦桧夫妻的雕像双手被捆,跪在岳飞的坟前。朋友们打趣问秦大士是否能写一副对联,机智非凡的秦大士欣然应答,他提笔写下:“人从宋后羞名桧;我到坟前愧姓秦。”这副对联直指历史的黑暗,展现了秦大士的高风亮节,赢得了无数人的钦佩。
虽然秦大士并非秦桧的直系后代,但由于两人家族的关系,乾隆帝自然对秦大士的身份产生了疑问。秦大士巧妙的回答不仅化解了这份疑云,也展现了他非凡的智慧与机智。
发布于:天津市